字号设置:[ 大 中 小 ] 来源: 中国残疾人网 日期:2021.01.10
“十三五”期间,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捷报频传,在残奥会、冬残奥会、亚残奥会、听障奥运会、特奥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中,取得了中国残疾人运动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残疾人竞技体育得到空前发展,带动更多普通残疾人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享受运动带来的热情与快乐,为新时代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一系列残疾人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共参加160项国际赛事,取得1114枚金牌。2016年里约残奥会,获得了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自1984年参加残奥会以来的最好成绩,获金牌107 枚、银牌81枚、铜牌51枚;在2017年土耳其23届夏季听障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共获金牌14枚、银牌9枚、铜牌11枚,破1项世界纪录,取得了我国参加听障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2019年意大利第19届冬季听障奥运会上,男女冰壶队双双战胜俄罗斯获得冠军。各代表团(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赢得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残疾人乒乓球比赛适合脑瘫、脊髓损伤、肢体残疾或其他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员参加,1960年首届罗马残奥会,乒乓球被列为比赛项目。
除了在竞技赛场上中国队取得辉煌战绩,在举办赛事方面也收获颇丰。2016年以来,我国共举办了22项次国际残疾人体育赛事,连续4年举办国际残奥会田径公开赛,连续举办坐式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国际赛事,首次举办单板滑雪、越野滑雪亚洲杯比赛,2022年还将在杭州举办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这些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展示我国人权保障工作取得的成果,增进与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我国参与国际残疾人体育事务的实力不断增强。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根据东京残奥会延期的实际情况,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队重新制定训练计划和参赛方案,密切关注追踪国际残奥委会、单项残疾人体育组织和东京组委会信息,及时安排备战工作方案和参赛计划,着重调整参训人员疲惫心理、生理状态,重整旗鼓再出发。2020年5月,开始新一轮东京新赛期备战工作,择优选拔14个项目18支队伍268名优秀运动员,在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青岛等地展开集训。目前,我国已获得东京残奥会210个参赛名额。
参加平昌冬季残奥会的中国轮椅冰壶队实现了中国参加冬季残奥会以来金牌零的突破。
2018年3月1日,在2018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场上,出现了让人振奋人心的一幕。“我们是第一!”中国轮椅冰壶队主教练李建锐忘情地呐喊着,他的眼中噙满泪水,笑容骄傲而坚定。中国队最终以6比5,艰难战胜挪威队获得金牌,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冬残奥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此次重大突破的实现,见证了“十三五”期间我国为备战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而大力推进冬残奥项目快速发展的成果,同时也创造了我国残疾人体育工作新的历史。
坐式排球比赛方式与奥运会排球比赛方式基本相同,但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坐在地上进行比赛,其臀部必须保持与地面接触,不允许站立和行走。
而在竞技比赛最高级别的奥运赛场上,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也获得不俗成绩。2016年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运动员有308人,包括男运动员161人,女运动员147人,参加17个大项328个小项的比赛。经过长达11天的艰苦比拼后,获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金牌和奖牌数创造了历史新高,中国残奥军团连续四届残奥会占据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的辉煌战绩也载入残疾人竞技运动的史册。
“冲啊!加油!”耳畔回荡着队友们激情澎湃的呐喊声,34岁的邹丽红屏住呼吸压低身子,奋力地快速摇动车轮,朝着终点线做着最后的冲刺……
“漂亮!赢了!”欢呼声四起,邹丽红毫无悬念地再次摘得了她人生中又一枚沉甸甸的金色奖牌,也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总榜单增添了一抹亮色。2018年10月,雅加达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女子轮椅竞速T54级1500米的赛场上,34岁的邹丽红可以说是轮椅竞速赛事中无可争议的强者。
此次亚残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金牌172 枚、银牌88枚、铜牌59枚,奖牌总数319枚,破7项世界纪录,破21项亚洲纪录,位列金牌及奖牌榜首位,实现了远南运动会和亚残运会“九连冠”。
“十三五”期间,残疾人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普通残疾人参与到运动中来。
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带动下,自2016年起,中国残联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举办“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活动期间,各地残联组织残疾人开展冰雪体育运动、举办冰雪体育赛事等活动多达千余场,设立的越野滑雪、单板滑雪、高山滑雪、轮椅冰壶、冰球等运动项目得到广大残疾人喜爱和积极响应。2020年11月的一天,清晨7点钟,浙江省长兴县47岁的重度肢体残疾人陈旭贵早早地穿好了轮椅冰壶队队服,等待着和队友结伴到当地的文化礼堂参加“长兴县残疾人轮椅冰壶比赛”。这次比赛吸引了来自该县附近16个乡镇、街道24支残疾人轮椅冰壶队192名和陈旭贵一样的残疾人前来参加。
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上,田径马拉松项目第一次设立大众组,吸引大批来自基层的普通残疾人报名参赛。
而在全国残疾人比赛项目中,也出现了很多普通残疾人的身影。55岁的陈田生是北京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6年前因为手术落下了残疾,但从小喜爱乒乓球的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乒乓梦”。2019年8月25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残运会期间,他以参赛者的身份参加了乒乓球大众组的比赛,最终获得了男子肢体残疾站立组的单打冠军。
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共设43个大项45个分项956个小项,其中残运会34个大项36个分项、特奥会9个大项599个小项,首次大幅增加冬残奥会项目、残疾人群众比赛项目,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竞赛项目全部设项,群众比赛项目由上届的2项增加到9项,同时羽毛球、乒乓球比赛增设了大众组。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35个代表团6121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运动会以大幅增加了群体项目比赛,在竞赛组织、交通保障、安全保卫、医疗救护、志愿服务等方面达到了新高度,有67人次超35项世界纪录,253人次破124项全国纪录。
“十三五”期间,中国残疾人竞技运动不仅在比赛成绩上收获颇丰,运动项目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更让人欣喜的是,在竞技赛事的带动下,更多普通残疾人、体育爱好者积极走出家门参与到运动当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健康。